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比賽茶介紹

從1975年的台灣首屆比賽茶到現在,臺灣的比賽茶已經成為了各地方茶區的特色與品質的指標。特別是鹿谷的比賽茶又佔全臺比賽茶的最大場次,其競爭倍受矚目。在這裡把比賽茶(又稱評鑑茶)的定義及過程做個簡單的介紹,讓大家可以更清楚,原來要在眾多的茶飲中,被評比為特等、頭獎…還真是不容易呢!而這樣的評比也提升了製茶的技術與風格,開啟了一段飲茗的五感享受~

比賽茶的審查從茶葉的外形、色澤、湯色、香氣與滋味的優劣,需要經由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敏銳反應評審能力而判別,除此以外應考慮對環境的要求,評茶設備格規一致,打樣、選擇用水、茶與沖水比例,泡茶溫度與時間以及評茶動作程序等都關係到了評審茶葉品質的準確性,以下為評鑑過程說明與圖示。

評鑑方式:
一、取樣
二、200公克評審茶樣中,秤取3公克,作品質鑒定。
三、沖泡:3公克的茶葉放入審茶杯(容量150c.c.) 以沸騰之開水沖泡(溫度100),計時6分鐘後 ,將茶湯倒入審茶碗,作為湯質品評;茶渣留於杯底,供香氣及葉底之審查。
四、開湯:茶湯倒出後6分鐘(待溫度降至4042時)先審查香氣及葉底 ,再品評滋味。
五、審外觀:檢視茶葉之形狀、色澤,形狀半球型,條索捲曲緊結整齊,茶身圓,不扁者為上品。
六、觀水色:審視茶湯之色澤、明亮度、透度及純淨度。
七、聞香氣:辦別香氣之類型、高低、清純度、持久性;以及是否帶有、陳、雜、焦等之缺點。
八、評滋味:待茶湯溫度降至4042時,審視茶湯的甘、甜、苦、澀之濃淡、清爽、甘醇、活性、刺激性、收斂性、持久性及喉韻、生津等。
九、觀葉底:由茶渣之色澤、質地、老嫩、開展度、均一性等,探討茶葉之品種、生長環境、發酵程度、加工製作過程,以及貯存是否得宜。
十、評定等級:經評審後,將茶葉評定為特等獎、頭等獎、貳等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